王惠忠:让烹饪教学“活”起来

   

  

王惠忠老师所指的是自己创作的《烹饪赞歌》

  胶东在线网9月9日讯(见习记者 任淑云 通讯员 杨建新)他没有进过大学的校门,却是一名资深的“山东名厨”、“山东技工院校优秀教师”;他生活简朴,却嗜书如命,家里的藏书摆满了书房、卧室;他记不清自己拿过什么奖项,但是对自己学生的取得的荣誉却如数家珍。他就是烟台市商贸高级技工学校烹饪管理系教务主管王惠忠。

  命运在关闭一扇窗时,又打开了另一扇窗

  王惠忠老师常教导学生:命运在向你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又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关键是你时刻要积蓄能量才能打开这扇窗。

  童年时期,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他被小伙伴们排除在“红小兵队伍”之外;上中学时,学习优秀、多才多艺王惠忠又因为家庭成分原因,丧失读高中的资格,再加上家境贫困、姊妹众多,为了生存只好回乡务农;文革结束后,王惠忠于1979年参加高考,虽然超过分数线30多分,但还是阴差阳错,令他错过读大学的机会。面对命运的不公,王惠忠选择了坦然接受,坚定前行。经人介绍,他到烟台市劳动局高级技工学校(现为烟台市工程技术学院)学习烹饪。1982年毕业后,分配在烟台市城镇劳动就业训练中心餐饮部工作。工作中,他虚心请教,认真学习,业务水平不断提升。由于表现突出,先后被单位派送到烟台市芝罘宾馆、蓬莱宾馆、北京建国饭店等地学习和进修。1985年被任命为烟台市城镇劳动就业训练中心餐饮部面点厨师长。1987年他代表烟台市城镇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参加烟台市首届饮食营养卫生知识竞赛,一路“过关斩将”,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年在单位举行的技术比武中,他取得面点、冷拼雕刻两个第一名。1991年在烟台市第六届青年工人技术大赛上,他与同事们共同努力,夺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他个人也获得中式面点两个单项第一名,并荣获“烟台市技术能手”称号,同时被聘为烟台市中式面点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至今。

  一路走来,王惠忠感慨颇多,他说:“生活给了我一份困惑和无奈,我要回报它一份坚强和收获!”

  理论故事化,技能口诀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1993年,王惠忠调到烟台市劳动局服务技术学校(烟台市商贸高级技工学校的前身)任教。岗位的变动给他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初为人师的困难,他没有退缩,而是刻苦研究,总结经验,锐意创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惠忠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他的教学特色可概括为:“理论故事化,技能口诀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王惠中老师是一个“故事大王”,在讲授烹饪理论知识时,能够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把一些历史典故或演绎故事穿插其中,使枯燥的理论听起来津津有味。他擅长归纳总结,以“顺口溜”的形式创作了200多首四言、五言或七言韵律诗,这种诗体,形式喜闻乐见,内容深入浅出,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简单方便,很受到学生的欢迎。

  王老师说,烹饪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专业,入门时,操作技能稍显重要,但是越往上走,理论修养就越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成为大师级的烹饪人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必不可上的。

  最大心愿: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惠忠老师酷爱读书,喜爱藏书,书籍挤占了家中的大部分空间。为节省开支,他经常和书友到附近的废品收购站去“淘宝”,偶尔也能发现一些有收藏价值的书籍。为引导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王老师对学生的奖励也多采用赠书的方式。他认为,读书可以明智,可以修身,读书更是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博览群书使王老师的理论修养和文学创作相映生辉。自1995年起先后在《中国烹饪》、《中国消费指南》、《四川烹饪》、《烹调知识》、《鲁菜研究》、《中国食品》、《职业》以及烟台日报、烟台晚报发表专业20余篇论文,文学创作方面,他撰写的《口香糖》一文获烟台日报社举办的“水仙”杯文学创作征文比赛中被评为优秀奖;《改姓以后》小品获全国科技小品优秀奖;《香烟说》诗歌在全国岳阳杯诗歌大赛中获二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王惠忠老师指导下,他的学生夺取了多项国家、省市级大奖。2009年,在烟台市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中,由他执导和带领学生在比赛中囊括了面点项目的前三名,并作为烟台市的代表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他指导的学生再夺金牌和铜牌。同年,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烹饪大赛,获得面点铜牌,成为山东代表队历届参赛的最好成绩。他本人也获得省市面点专业“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问起王惠中老师的最大心愿,他说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高技能人才,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也衷心祝愿像王老师一样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全体教育工作者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节日快乐!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商业沟通:www.nvsc.com.cn
办公时间:09:00-20:00